爆红的运气终于轮到了大模型应用层公司。   3月5日晚,一款叫做“Manus”的Agent(智能体)产品发布。24小时内,它成为国内AI大模型领域讨论度最高的产品。   由于产品处于内测阶段,仅以邀请码形式开放使用,Manus的体验资格迅速供不应求。其邀请码在二手电商平台一度被炒至数万元之高。   有关Manus的舆论迅速分化为三派,推崇和质疑是两极,还有一拨声音在中间强调客观理智看待。   为何会有这样的奇特景象?因为有大量报道将其描述为“AI Agent产品的DeekSeek时刻”,“瞥见了AGI”,且运用了大量“国运级创新”等曾经被用来形容DeepSeek的词汇。一时间,对于这类评判的纷争反而吸引了更多注意力。   但回到产品本身,面对其爆火出圈,Manus AI团队产品负责人张涛(HideCloud),同时也是Monica.im产品合伙人,在朋友圈发文表示,过去的十几个小时对于团队来说无异于一场充满了各种意外的冒险。   团队低估了大家的热情。这本是一个产品探索过程中的阶段性收获分享,因此服务器资源是对标demo水平来准备,不曾想过会引起巨大波澜。   那么Manus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?如果它不是Agent的DeepSeek时刻,那么它让我们来到了什么样的节点? Manus对自己的定位是“通用AI Agent”。不同于传统针对单个任务、具有严格规则和流程的Agent,Manus是一个多模型、多智能体产品,拥有“独立思考”能力,能够对复杂的通用任务进行多步骤拆解并执行。   简单而言,用户提出“一句话任务”,一段时间之后,便可以得到一个质量颇高的成品交付。   正如产品视频中演示的三类任务。以简历筛选为例,一个任务经历了解压文件,逐页浏览每份简历,记录重要信息(期间还可以继续上传更多简历)等步骤。   随后,它反馈出了排名建议、候选人简介以及评估标准。如果用户想要更直观的结果,告诉它,它就会立刻生成一份表格。并且Manus具备记忆功能,在下次生成类似任务结果时也会优先输出表格形式。   整个过程在云端异步完成,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随时关闭电脑,等待结果生产。   第二个房产调研任务显示了Manus做研究的能力。这个任务最首要的是拆解出用户对于房产需求的不同维度,以to-do-list形式推进信息搜索,包括安全、教育等等,并编写了一个Python程序来核对其预算,据此过滤房地产网站上的所有房屋选项,最终输出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。   第三个任务是股票分析,这里涉及的是专业数据的准确获取,编写程序以进行股票间相关性的可视化数据分析,以及根据新的需求(建立网站)在线部署一个全新网站。   针对Manus的争议之一是“套壳”,即没有自研底层大模型的能力。Manus的模型能力来自Anthropic的Claude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根据参加过沟通会的行业人士表述,Manus并不讳言自己是一个“套壳”产品。 文章来源:界面新闻

点赞(1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