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组织伊始就备受关注的第11批集采,近日正式发布了《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》,明确将55种药品纳入第11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范围,将于2025年10月21日在上海开标。   紧紧围绕“稳临床、保质量、防围标、反内卷”四大原则,文件中的亮点颇多:比如对于公众非常关心的药品质量问题,这次集采要求投标药品的生产线2年内未发生违反GMP(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的情况,优先考虑临床认可、质量稳定的企业;再比如,对于行业内忧虑的可能存在的低价“内卷”状况,引入“首告从宽”机制,优化了价差控制“锚点”的选择,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。不少人关注的原研药问题,在本次集采的55个品种中,有25个品种有参比制剂(即原研药)参加,报量份额约为30%。   在国家药品集采开展七年后,这一批新调整显示:集采,并不是要打价格战,药品的价格和价值,都需要平衡。   毋庸置疑,药品集采制度在普惠广大患者层面做出了重大贡献。集采制度通过公开竞争,跳过代理商环节,让中标药品直接进医院,挤掉了很大一部分价格水分,大幅降低了用药成本。数据显示,过去10批药品集采平均降价超50%,不少药品的降价幅度高达95%以上。让更多人看得起病,这是实实在在的收益。   而今,药品集采“反内卷”,调整“唯低价”方向,更鲜明地传达了要让百姓看得起、看得好病的态度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